《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全面部署品牌建设任务本报讯 记者何翔任报道:近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这是指导我国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全面部署了品牌建设任务,提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要“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纲要还以专栏形式设立了“中国品牌建设工程”,提出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
3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负责人龚桢梽表示,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质量强国的内在支撑。下一步,将结合纲要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办好中国品牌博览会以及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品牌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品牌发展激励和要素保障机制,激励广大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
在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看来,质量是品牌的根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象征,两者相辅相成。建设质量强国要打造更高标准、更高性能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供需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能彰显质量强国的力量。
那么如何理解“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要从两个维度理解。一是品牌发展的生命周期。在品牌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针对其特点培育品牌、维护品牌、保护品牌,这就构成了品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营。二是品牌建设的环节。从品牌的策划、设计,到品牌的注册、维护,再到品牌的宣传推广等,这是一个链条,也可以看作品牌的周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把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了年度《中国品牌建设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托中国品牌日活动平台,宣传国货精品,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推动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和2021年,《企业品牌培育指南》《品牌管理要求》等国家标准相继发布,为做强中国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在高起点办好品牌日活动的基础上,在全社会全年广泛传播品牌发展理念、凝聚品牌发展共识、营造品牌培育氛围,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消费者期待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机制。”龚桢梽表示,未来还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品牌创建实践工作,开展中国特色品牌发展理论研究和品牌创建、品牌评价、品牌运营等实践,并研究推进建立品牌专家智库,不断完善品牌服务支撑能力。
石工建胜利油建安全防护用品厂一片繁忙景象,员工们脸上露出踏实满足的笑容。回想起转型之前的场景,全厂员工感慨万千。
安全防护用品厂前身是华大实业公司服装厂,2021年之前面临着“两化、两弱加一难”的困境:设备老化、人员年龄结构偏大,资质弱、生产能力弱,市场开发难。市场人员走到哪里都碰壁,困难接踵而来,员工滋生消极怠工情绪……厂子到了存亡边缘。
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主动挥起改革大刀,迅速转变角色,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为引领重新赢得市场,实现了华丽转身。
2020年8月转型成为胜利油建安全防护用品厂,2021年即实现新签市场额3300万元,2022年实现新签市场额5058万元。2023年一季度,市场开发完成1613万元,同比增加112%。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提出:“品牌与质量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好质量是好品牌的坚实基础。若产品质量不好,品牌也难以立足、不可持续。”
“质量是品牌之基、生存之本”。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厂长切实扛起质量第一责任人的重担,严格要求,按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
从原材料质量源头抓起,坚持主材在物装部武汉国事统一公开招标的材料框架商中选用。辅材选择质优、口碑好的服务商,并经生产车间一线师傅使用反馈,定期开展材料询价对比,对批次材料进行常态化的入厂检验,对不满足条件的材料及时调整,确保每一件出厂产品都合格。
“上一道工序为下一道工序负责”的质量意识深植员工心中。自动排布、自动裁剪、关键工序点专检、缝制、后整,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自检、互检、专检,在生产加工环节层层把关,每道工序绝不让带瑕疵的产品下线。
为提升员工技能,该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建立了新员工培训管理办法,每名新员工通过入厂前培训,都要到裁剪、缝纫、熨烫三大主岗进行轮训,再定岗安排师傅手把手带徒,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实践,通过出徒考试、考评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
多年来,崔班长练就了一身绝活,经她手的产品,既舒适又安全,赢得客户高度赞誉,油田用劳保服、拼接式劳保服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导师带徒传承了技术,也造就了一批“眼睛就是尺”的缝纫高手,成为行业技术品牌,帮助厂子获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防静电服)安全标志、职业健康安全等国家资质。
安全防护用品厂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团队反复研究客户要求、技术规范必一运动、设计图纸,一遍遍确认最佳方案,再加工样品、送检,赢得了客户信赖。
他们提出,“把顾客要求,做到跟线年,接到西南石油工程棉服订单时,客户提出以往的棉服胸口前襟棉绒少,存在透风、胸口保暖不好的问题。
为了达到既美观又便于施工现场穿着的目的,他们合力攻关,把原先里层的内胆,改成复杂的活胆小棉袄,增加充绒量;内胆布也选择质量最好的防钻绒料,缝制时选用细针,内胆格布局合理,通过这些细节处理,保证不窜绒、不钻绒。他们还人性化地在内胆棉袄左右各加了口袋,方便单穿;增加前门襟充绒量,得到使用方的认可。
近几年,他们以“质量至上”“精心服务”的理念牢牢站稳系统内市场,并多面出击,积极拓展周边地方企业市场,获得了客户认可。有甲方这样评价:“油建铁军不光工程响当当,加工的劳保服也是响当当,布料好、加工细,穿不破、磨不破,穿着板正,抽检合格率100%。”
对于未来的发展,该厂党支部梁新莉信心十足:“作为集团公司内部唯一劳保服装生产企业,我们将继续做好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品牌建设、工作创新、管理提升和挖潜增效,力争5年内产值达到1亿元,成为集团公司劳保工服最优秀的主力供应商。”
中国品牌战略如火如荼,是否真的已经脱离最基本的质量问题,进入更高层面的考量呢?其实不然,无论是行业专家的看法,还是下游厂商的认知,都觉得中国的产品整体质量与国际巨头的产品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稳定性上。
其实,不管是品牌初创阶段,还是成长和成熟阶段,产品品质都是品牌赖以存在的生命线。品牌与质量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树”与“根”的关系,根不稳,树将难存活。
企业不管大小,品牌的内核是一样的,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应该是一样的。消费者不会因为这个产品是中小企业生产的,就降低产品的标准。反过来说,大企业具有品牌优势,中小企业要想赶上,就应该用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质量,否则,永远都在大企业后面。
企业一味追求品牌外在的名誉,而忽视了品质是品牌的基础。要成就一个名牌和名牌企业,质量是核心,质量应该是品牌所追求和具备的,品牌少了质量,便是无稽之谈。好的品牌与质量的关系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一种产品或品牌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除了依靠不断增长的创新力,自身质量的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技术驱动型企业。企业的可能就是技术专家出身,因此对质量的要求极其严格,力求生产出完美的产品。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从来不注意通过其他层面培养自己的品牌,那么最终企业只能成为优秀的加工基地。
质量应该是个完整的概念,从产品本身的质量到售后服务,环环相扣。只有正规的品牌产品才能充分实现这种完整性。质量不仅仅是指产品在使用中没有问题,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包括功能、特点、可信赖度、耐用度、服务度、高品质的外观等多个方面。只有这些方面齐备了,才能称为高质量。
名牌意味着质量的过硬和稳定,必须时刻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一旦消费者认为产品没有达到宣传的高度,将很容易对品牌失去信任。所以,走在市场的前面也是有风险的。
好的质量建设应该是重在预防,而不是监督。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质量预防体系,整个企业甚至是行业的产品质量才会有一个很好的保证,品牌价值自然就跟着提升。所以,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当起到防火,而不是救火的作用,等到需要救火时,品牌保护职能只是一种危机保护。
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产品就会一成不变,质量和品牌迟早会被市场淘汰。反之,如果不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一味追求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企业与今天的中国企业面临相同的境况,在国际市场上是质次价低的形象,但日本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改进,终于走上了品牌国际化的道路,其发展过程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坚持科学管理,保证产品的制造精度和质量稳定性,才能真正打造品牌。企业应当在“无止境追求世界第一的质量、速度、服务、创新、成本”的努力中,实现对消费者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