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大学生整顿服装界!“社牛穿搭”军大衣、花棉袄热销就在网友们为“你能接受千元以上的国产羽绒服吗”这一话题讨论不休时,今年冬天,一批“整顿羽绒服市场”的大学生重新穿上军大衣、花棉袄,属实是“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平替款更有性价比”。
1936年,世界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羽绒服诞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这种轻便、保暖的御寒衣物几乎进入了北方家家户户的衣橱,就连不少南方人也会常备一件。
但在保暖之外,越来越多附加值被添加到羽绒服上,导致了其价格的接连攀升。“印象中羽绒服七八百块钱就已经很贵了,没想到现在一千多块钱都算正常价格了。”不少近期有购置羽绒服打算的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2015年到2020年间,中国的羽绒服均价已经从438元升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价格突破10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比接近70%。在售价越来越高的背后,是羽绒服的成本走高了吗?在江苏从事羽绒服生意的司女士介绍了羽绒服的成本构成,“市面上羽绒服以鹅绒鸭绒为主,前面带的数字就是相应的绒的含量,比如90鹅绒、70鸭绒,数字越大越保暖。区别在于70的绒可能是翅膀的毛,80的绒是胸脯的毛,90的就是脖子的毛”。司女士说,鹅绒的价格是鸭绒的两倍还要多。同样是70-90的绒含量,鸭绒的价格在每公斤200-400元不等,鹅绒的价格则是每公斤500-900元。
“每克的单价乘上充绒量,可以得出每件衣服的羽绒成本。”司女士举例,一件200克左右充绒量、绒质量中等、基础款式的羽绒服,最初的出厂价可能就在160元左右。量大的话每件还能再便宜几块钱。
那么今年的羽绒成本到底有没有更高?司女士认为还是有的。“今年鹅绒的价格涨得很快,鸭绒一开始还相对稳定,后来也被带起来了一些,这可能跟上游养殖产业有关。”但司女士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下游需求端,众多品牌都开始向高端化发展,对白鹅绒这类高品质原料的需求上涨更明显。“市场上做羽绒的,用鹅绒比往年都多,价格也高了。”
“做羽毛的不赚钱,做服装的赚钱。”司女士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在她看来,许多差价在几百元的羽绒服,面辅料成本差不多,品牌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绒的质量是否更有保证。
“但现在很多羽绒服要做高端市场,除了设计得好看,也会在面辅料材质上下功夫,比如更防风,更有科技含量。”司女士认为,曾经的羽绒服面辅料只有尼龙、锦纶、春亚纺、涤塔夫等,目前也发展出更多特种面料。
与其被动接受羽绒服在面辅料的“进化”,不如主动出击自己寻找高端的“皮肤”。于是在今年,刮风能当风衣穿、下雨当雨衣穿、冬天当羽绒服穿的冲锋服被年轻人捧红。
社交平台上光鲜亮丽的潮人,也开始向“程序员审美”靠拢,研究起什么是防水指数、双层结构面料、压胶和透气。“可以说,秋天站在安福路的风景,和西二旗可能也不会有多大差别。”
百度指数显示,今年以来,冲锋衣日均搜索指数超过1250,反超羽绒服。京东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冲锋衣成交额同比增长165%,“双11”期间(10月20—25日)冲锋衣成交额同比增长200%。
其中,尤其以包含硬壳和内胆的“三合一”更受追捧。除了常见的防水、防风、透湿性能之外,它也适用于冬季的防寒保暖,将冲锋衣的使用期从春秋拉长到春秋冬三个季节,成为年轻人的冬季“保暖搭子”和“穿搭利器”。
更不用说,冲锋衣还便宜一些。据魔镜洞察的统计,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常见的冬季外套中,均价最高的是户外羽绒服和户外保暖棉衣,平均超过1200元。冲锋衣均价则为488.8元,比毛呢大衣、羽绒服都低。
“之前冲锋衣都是爱爬山、户外的人来买,今年很多年轻人都来了。”在北方某四线城市商场做户外用品销售的店员说:“以前的冲锋衣都是黑灰红蓝黄这种传统配色,这两年来了很多好看的新款,我差不多每天都能卖出去两三件,周末热闹的时候最多一天卖了八件。”
作为一款相对高单价的刚需品类,消费者对羽绒服的价格确实相对更敏感。经营一家个人服装实体店的店主付小姐说起羽绒服的拿货就有些头疼:“品牌的羽绒服可能卖一千多元大家会觉得贵,我们这种店的话,卖五六百块大家已经觉得贵了。”
“拿货的时候能感受到,低端的羽绒服很便宜,可能也就一百块多钱,翻三四倍也能卖出去。但如果想做中高端一些,可能拿货就得四五百块钱,根本不可能再翻一番卖,最多加价一百多块跑个款。”付小姐觉得,卖羽绒服反而不如卖棉衣省心。
对买羽绒服感到头痛的还有众多年轻人。于是一场降温之后,几个东北大学生组队穿着军大衣走进教室,视频上传后得到了近200万人的点赞;商场里写着大大促销价格的花棉袄柜台旁,也多了许多年轻的女孩子。
“诚心求一款能过冬的衣服,价位最好在1万元以内、50元左右,在线等挺急的。”在不拘一格的大学生带领下,价格低、用料足的军大衣、花棉袄重回潮流前线,风靡各大高校校园。本着“只要我不尴尬,冷的就是别人”的态度,完成了一个人穿是显眼包、两个人穿略显尴尬、一群人穿引领潮流的时尚蜕变。
“我周围学生确实有穿的,特别是赶‘早八’的早课时。我觉得这些孩子消费讲实用、有个性,是件挺好的事。”哈尔滨某高校辅导员赵老师对记者说,据学生们反馈,军大衣“很扛冻、贼暖和,就是七八斤左右有点重。”
“听说最近也有轻便款的军大衣了,但是丝绵款的不扛风。我都推荐他们去劳保店里买,质量更好。”赵老师笑说。
虽然很难说清到底有多少年轻人选择了军大衣,而且目前市面上出售的绝大多数军大衣并不是军品,主要是模仿65式军大衣的劳保用品,应该叫“劳保军大衣”。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大学生花式整活,盯上爷爷辈儿的军大衣、奶奶辈儿的花棉袄。归根结底,是不“绒”易的羽绒服,先“辜负”了年轻人的冬季。
近年来,羽绒服涨价潮迭起,有些国产品牌也贵得让人高攀不起。有人开玩笑地说,“年过30岁,全款拿不下羽绒服”。当漫长的冬季来临,本该御寒的羽绒服,价格却涨到让人心寒。保暖效果没见提高,售价反倒一路飙升?买件羽绒服,凭什么不“绒”易?首先必须看清,涨价的锅,不能让“鹅”背。虽说,鹅绒鸭绒有所上涨,可“做羽毛的不赚钱,做服装的赚钱”才是涨价的。
与成本端的变化相比,在流量时代,营销成本高企才是国产羽绒服变贵的主要推手。不少国产羽绒服品牌,为了走高端路线,铆足了劲拼营销、请明星、玩联名,一路把羽绒服的价格“卷”上了天。问题是,噱头炒得再热,真保暖才是硬道理。从电商销售数据看,售价过千的羽绒服,消费者并不买账。于是乎,有了军大衣、花棉袄的复古。
不过,如果将时针拨回几年前,彼时不少年轻人还在热衷买买买,将剁手能力标榜为彰显财富与成功的标签。贪慕虚荣、追求“伪精致”,让人陷入虚荣攀比、透支消费的恶性循环。时过境迁,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返璞归真,用“人间清醒”的态度,理性捂紧钱袋子。
这届年轻人被指为越来越“抠”,向老一辈人看齐,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各种打折、满减攻略熟稔于心;特种兵式旅游兴起,主打一个成本节约;蹭老年食堂、去夜校占座,到商场只逛不买,实现“市场调研式”逛街自由……年轻人的省省省,实则是拒绝为品牌不合理的溢价埋单,更在意商品的品质与实用。
比起剁手消费,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事上。正如网友所述,当你穿上菜场裁缝阿姨量身定制的衣服,才会明白“之前的身材焦虑,错不在你,而是衣服的问题”。
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一书中,描述过“被制造的消费者”的形象:“现代消费者在意的是一种符号,通过拥有一种东西来建立身份认同感。”或者说,年轻人的省省省,实则是拒绝为品牌不合理的溢价埋单,更在意商品的品质与实用。他们正在重构一种身份认同,减少冲动消费,购物前三省吾身,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倒也未必一定选择军大衣。
常年存在的军大衣如今突然爆火,很难不让人跟不断涨价的羽绒服联系到一起。“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平替款更有性价比。”这句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作为冬季必备单品的羽绒服,如今动辄上千元;而且不止是国外品牌,现在众多国产品牌也都走起高端化路线,这让原本可以“无忧购”的消费者逐渐“望而却步”。这一现实反差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在此情境下,“00后”身穿军大衣出来“整顿羽绒服市场”,也就很自然地走进了人们的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民众对于羽绒服涨价的不满,以及囊中羞涩的自嘲,都在对于这批“勇敢”大学生的围观中,得以消解。
年轻人选择军大衣,看重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样式,而是它的功能性、实用性和便利性。这与时尚潮流的特质可谓背道而驰,但随之展露的,却是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质。讲求性价比的务实,不盲目追求高价位的理性消费观,以及“我不尴尬”的心态。这些难道不是难能可贵,值得肯定?
军大衣作为国产老物件的另一实力“担当”,再次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必一运动官网,或许也并非偶然。他们穿得不仅是温暖,也是情怀,更是自信,如此,不也正应了潮流的本质?因此,军大衣走红不能只“怪”羽绒服涨价。
话说回来,国产羽绒服涨价、走高端路线,本身有错吗?未必。且不说这是不同企业在各自经营策略下的自主选择,仅就其产业发展对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意义来看,我们至少没必要泼冷水。据统计,仅2022年,中国羽绒服进口量为517.6万件,出口量为7831.2万件,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15倍。可见国产羽绒服是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其开设高端线也正是为了能被更多国外消费者“看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消费者对羽绒服的品质要求日益提升,比如关注鸭绒鹅绒、充绒量、科技面料等,同时也有消费者干脆放弃羽绒服,转而选择“平替”的冲锋衣甚至军大衣。这一方面说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的对商品品质的更高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产品种类的丰富为人们的理性消费提供了充分条件。
总而言之,丰俭由人,各取所需,是适合我们多数人的消费观。不论衣着高端还是平价,只要足够防寒保暖、自我感觉舒适,就可以穿出自己的风采。如此,军大衣当然也可以有春天。 综合中新网、澎湃、正观新闻等